参与过黑龙滩水库建设的抬工们现场表演抬工号子。
眉山网记者 张玉 钟烨 文/图
6月12日晚,仁寿音乐剧《抬工魂》作为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委会特邀的展演项目在西南大剧院演出。
《抬工魂》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寿抬工号子为题材,讲述了仁寿县一群抬工参与“川西第一海”黑龙滩水库建设前后三十年中发生的生活故事,并从他们的生活感情经历里串联出仁寿从贫穷走向发展的历史脉络,被列为2017“锦绣四川·好戏连台”四川省优秀舞台文艺作品演出季展演剧目。
仁寿歌舞剧《抬工魂》讲诉仁寿黑龙滩的修建故事。
音乐剧《抬工魂》是以20世纪70年代仁寿县一群抬工们参与黑龙滩水库建设的生活为主线创作的,该剧时间跨度超30年,剧中一群汉子脚踩泥土,吼着铿锵有力的号子,用他们的生命和汗水筑起了雄伟壮丽的黑龙滩。
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仁寿抬工号子的韵味,该剧主创团队在去年7月数次深入仁寿采风,此次音乐剧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源于曾经参与黑龙滩水库建设的抬工们的真实经历,他们中一部分人也被邀请到舞台上表演。今年65岁的王俊清从14岁开始就做了抬工,此次他与七个同样做过抬工的演员一同参演,抬一顶花轿,表演原汁原味的抬工号子。
仁寿歌舞剧《抬工魂》演出现场。
仁寿县曾是四川省内出名的严重干旱县,为彻底解决十年九旱的问题,1970年10月,仁寿县开始修建黑龙滩水库。修建黑龙滩水库需要大条石,但仁寿地处丘陵,境内多为山间小道,交通不便,货物流通皆需人工搬运,遇上重物难移,就两人或多人合作,靠肩抬来分摊重量。于是,缓解疲劳、亢奋精神的抬工号子应运而生。在修建黑龙滩水库的近十年时间里,数万抬工参加了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条石,都是抬工们唱着抬工号子,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上大坝的。
仁寿抬工号子2007年被四川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