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兵正在给果树打农药。
眉山网记者 殷勇 文/图
十年前,49岁的李德兵在东坡区盘鳌乡周庙村种田,年收入不到5000元;如今,李德兵还是在周庙村种田,年收入已达20万元。
年收入翻了40倍,这主要得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带来的收益。
李德兵以前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山区条件不好,只能靠天吃饭。”李德兵说,以前,一家人仅靠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年收入还不到5000元。
2007年,村上干部在全村宣传发展水果产业。“把土地拿来种水果,不种粮食,那全家吃什么?”李德兵觉得很不能理解。但看到村里有人开始种水果,他最终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家里的一亩田用来种水果。
“最开始种的是柚子、脐橙,1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基本没什么赚头。”李德兵说,后来,政府找来技术人员,帮助他改良水果品种,开始种植红心柚、清见。
“今年我种植的5亩清见,产量达2万余斤,以每斤3.5元的价格卖了7万余元。”李德兵说,在政府的帮扶下,他从“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领头人”。如今,他一年种植水果就能收入20万元。
致富后,李德兵花了20多元万把房子从海拔600米的山坡上迁建到了山下的村道旁。“以前,一家人住的土坯房,现在住的是楼房。”李德兵指着他家新建的一座三层小楼告诉记者,种水果赚钱后,他还在城里给儿子买了套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