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产业振兴助力和美乡村系列报道①丨有“气质” 有“颜值”——农文旅融合发展重塑“和美新光”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10-21 08:22:36

责任编辑:雷尧



编者按


9月19日,省、市先后召开会议,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速推进“五美乡村”建设,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提出要求。作为建设“五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日起,眉山日报推出“产业振兴助力和美乡村”系列报道,全面展示眉山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建设“五美乡村”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宣传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2022至2024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离城区不到一公里的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坚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盘活闲置院落资源,创新打造出“稻香里”项目,连续两年成为春季油菜花赏花打卡地,更两次成为青神县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地。这个过去无人问津的传统村落,一跃成为眉山热门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重塑自身,农文旅产业项目“一路花开”,稻香里二期、村BA项目加快推进,“和美新光”发展蒸蒸日上。



1.jpg

新光村全景。


看现场

和美新光宜居宜业

农文旅产业项目“一路花开”


2022年,青神县启动实施竹里稻香项目。该项目聚焦粮油特色产业,实施1300亩粮油园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宜居乡村等项目,最终建成集农业科技、高质量农产品展销、农村电商平台等为一体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中心。


竹里稻香项目位于新光村。随着各个农业项目落地,新光村发展机遇迎面扑来。


10月18日,记者走进新光村,竹里稻香农旅融合特色巷子、芸薹问稻田野餐厅、守望日落稻香民宿、稻香里田园餐厅等农文旅融合特色景点发展已经“渐入佳境”——


“第一次来青神,这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好,文化氛围很浓厚,人感到轻松自在。”在村里的“守望日落”稻香民宿,来自成都的游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分享着感受。在她看来,这里精巧的布局、惬意的环境,能让她静下心来,感受田园慢生活。


3.jpg

“守望日落”稻香民宿。


“归阁·守望日落”民宿位于新光村竹里稻香村口,正如其名,该民宿是观赏日落的绝佳位置。自开业以来,民宿受到了来自成都、眉山、乐山等地游客的喜爱和认可。


5.jpg

稻香里田园餐厅。


沿村中道路向东不远处,就是稻香里田园餐厅。下午时分,餐厅业主翟女士正在整理食材,以待当天预订晚餐的客人到来。几年前,翟女士放弃在成都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随着新光村的改造完成,她看到农旅融合下新的商机,便在这里开起了一家餐厅。自开业以来,餐厅的生意非常不错。


翟女士表示,接下来,她将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推出更多新的菜品,让游客朋友们品尝到地道的青神味道。


4.jpg

芸薹问稻餐厅。


从稻香里田园餐厅继续向东,便是2023年10月开始营业的芸薹问稻餐厅,这里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常常“一座难求”。


“餐厅由国有公司盘活村上的闲置用房改造而来,品牌和经营人员都来自当地。”餐厅负责人介绍,餐厅主要盘活了村上的3处宅基地和集体用房,并吸引本村村民就业。


步入芸薹问稻餐厅背后的竹林,一面生动有趣的方言墙吸引了往来游客纷纷驻足欣赏。不少年轻人表示,自己专门驱车来这里,“只为到墙边拍照‘打卡’。”


7.jpg

油菜花季游客赏花。


不只民宿、餐厅、特色方言墙,据了解,新光村还开发了竹艺工坊、科教展馆等10余处农旅新业态,打造多元化旅游消费场景。现在,新光村年接待研学、观光、农事体验游客50万人次,实现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


谈发展

奋进新光抢抓机遇

稻香里二期、研学、村BA“已在路上”


“好的发展环境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始。”回忆起发展之初的思路,新光村党委书记刘玉祥介绍,村上新一轮发展之初,通过“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持续推动开展整治林盘、改造农房风貌、拆除违章建筑、新建步道绿化、改水改厕、新增稻田丰收墙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在不断向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上,才有了当地农文旅产业项目“一路花开”。


下一步,新光村仍将沿着扮靓农村人居环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接下来,稻香里二期新项目即将开工,新光村也将继续以建设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发力,撬动更多资金、带动更多企业到村里来投资,争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青神典范。”刘玉祥自信地表示。


与此同时,“村BA”也成为新光村着力发展的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受到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帮助。“村BA”将成为新光村重要的活动载体,从而以赛促宣、以赛促健、以赛促文、以赛促旅、以赛促销,推动农文旅产业持续升温。


2.jpg

天府粮仓体验馆。


此外,新光村新的研学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孩子们在这里将系统性认识现代农业,零距离接触‘天府粮仓’建设,沉浸式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说变化

文明新光焕然一新

村民积极扮靓家乡


如今,游客漫步新光村“稻香里”,满目是干净整洁的院落、生动清新的壁画,沿路的二十四节气牌、农耕老物件展陈让人近距离了解农耕文化。


“以前是村里人想到城里去生活。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城里人都反向到村里来休闲消费。”新光村村民周丽蓉说,随着村里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村民们的幸福感得到很大提升。


“路宽了,路灯亮了,房前屋后环境更好了,游客也多了。现在的新光村‘稻香里’,处处都是风景。”村民周廷刚感慨万千。


这些年,新光村变化巨大——


变出天府粮仓稻花遍地香。近年来,新光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耕地面积4034亩。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1000余亩,配套完善“田、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率达100%。


6.jpg

丰收节上的趣味比赛。


变出文明乡风四季吹。新光村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成立“稻香姐妹”、群众代表宣讲队,召开坝坝会,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开展“村庄清洁日”“家庭整理日”“环境评比日”等评选活动,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成功承办2023年、2024年青神县丰收节。发挥典型示范引领,评选“道德模范”“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培育良好家风。全村已全面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格局。


变出人居环境四季美。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新光村“稻香里”新建了1.5公里的林间步道、8.5公里的机耕道、7.1公里的灌溉沟渠以及500余盏路灯;整治了10处林盘、90户庭院等,绘制墙绘1200平方米,完成绿化1500平方米,实现了黑灰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站。如今的新光村“稻香里”,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100%有效治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87.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8%。


2024年春节,新光村第一次自己组织春节联欢晚会,当地群众汇聚在“竹里稻香”,用一个个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生动展现干部群众携手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自信富足的精气神,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迎新春、庆丰年的“文化盛宴”。


“目前,我们村的长者食堂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12月能够建成投用。”新光村党委书记刘玉祥自豪地介绍,长者食堂建成后,不仅能为全村老年人群体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还能为行动不便、独居或缺乏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同时,它也将成为村里老年人交流的重要场所,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提升其生活质量。


不断向好的新光人,正在见证着不断向好的新光村。


记者感言

农文旅深度融合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从曾经无人问津的传统村落,到如今一跃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新光村坚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盘活闲置院落资源打造“稻香里”项目,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在对新光村的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宜居宜业的‘和美新光’”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走进村子,特色巷子、田野餐厅、民宿等无不令人沉醉,游客在“守望日落”民宿感受田园慢生活的惬意,在田园餐厅品尝地道的青神味道,在芸薹问稻餐厅体验“网红墙”的魅力,此外,竹艺工坊、科教展馆等10余处农旅新业态,更为游客打造了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场景。年接待50万人次的游客量,实现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正是新光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新光村的发展并非偶然。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始,明确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让村子焕然一新。如今,干净整洁的院落、生动清新的壁画、二十四节气牌和农耕老物件展陈,处处彰显着农耕文化的魅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变出天府粮仓稻花遍地香;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变出文明乡风四季吹;整治人居环境,变出人居环境四季美。新光村的变化,是干部群众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稻香里二期、研学项目、“村BA”等项目“已在路上”,新光村正沿着扮靓农村人居环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而正在建设中的长者食堂,更是体现了新光村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彰显了乡村的人文关怀。


新光村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勇于创新、齐心协力,每一个乡村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期待新光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古良驹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